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黑蓮花重生歸來,婆家瑟瑟發抖

第一卷:默認 第541章 蒸蒸日上

  康紅輝也是混迹社會多年的老油條,自然感覺到了蘇安态度的變化,連忙出言解釋道。

  “不好意思小蘇,剛才利用了你,實在是那倆太讓人生厭了,粘着我不放,我又不好開口趕人讓他們離開。”

  蘇安挂着假笑,“哦,是嗎。”

  康紅輝也知道自己剛才的行為很不紳士,便和蘇安說起了自己的跟姜瓊桂劉阿波的淵源。

  “那女士叫姜瓊桂,男人叫劉阿波”

  “我們三是一起長大的,我和姜瓊桂還生出了情愫差點走在了一起,後面我爸爸被朋友連累,去了農場,我也跟着去了,姜瓊桂怨我,和我好兄弟走在了一起。”

  “等我回來後,他們已經結婚了,偏偏她還來找過我幾次,被我那兄弟劉阿波知道了,三人青梅竹馬的友誼就變得有點詭異了,我知道阿波心裡介意我和瓊桂之前有過一段,也知道瓊桂心裡有着不甘,所以就越發的不想跟他們有交集,偏偏他們每次見着我,都跟狗皮膏藥似的黏上來.....”

  見蘇安沒什麼興緻,康紅輝轉移了話題,“不管怎麼說,是我失禮了,我知道你和左老闆的關系,所以借力打力把你拉進來了。”

  “對了,你不是說有事情想要問我嗎?”

  說到正事上,蘇安臉上的笑意這才真摯了兩分,她也不拐彎抹角,直接就開門見山,“是的,您也知道,我現在在暨南大學上學,修的專業正是新聞系,現在有一些想法,想要跟你探讨一下。”

  蘇安說着招呼服務員過來,讓上一個果盤。

  “我想要創辦一個自己的期刊雜志,您是内行人,想要找您咨詢一下。”

  康紅輝也認真了起來,“你想要創辦期刊?”

  蘇安點點頭。

  康紅輝看向蘇安的目光不一樣了,“還真是後生可畏啊,哈哈哈。”

  “這創辦期刊可比注冊個公司麻煩多了,我國有相應的期刊出版管理規定,還有相關的法律,你要創辦期刊,首先就要設立期刊的出版單位,必須具備一系列基礎條件,有符合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主辦單位,主管,業務範圍等等。”

  “還有出版活動需要的組織機構,符合國家規定資格條件的.....甚至與主辦單位在同一行政區的固定工作場所,還有法定代表人必須是在境内長久居住的華國公民,當然這些條件的設置,都是為了确保期刊報社的運營都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,也為了保障出版活動的規範性。”

  “直接點,就是一定要符合國家的整體規劃和戰略布局,你不能跟國家唱反調吧?所以你提前就是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和規劃,确保自身的發展和定位符合國家的需求,然後才進行具體的資質申請和審批.....”

  蘇安耐心求教,康紅輝也不吝賜教,兩人聊的火熱,之前那點不愉快早不知道飛哪裡去了。

  康紅輝欣賞蘇安的沖勁,偏自己就是内行人員,這種順帶的事情,也願意搭把手,面對蘇安的請教,可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,最後還給她留下了一個電話号碼,讓她有不懂的可以給自己打電話。

  對于這種願意出手提攜的前輩,蘇安自是感激,這一趟莞城之行算是得償所願。

  回去後,蘇安就開始着手準備資料,創辦自己的期刊雜志,同時在好幾個粵省報紙上發表有償征文的通告。

  期刊雜志作為新聞媒體的一種,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是被重點控制的喉嚨,除非是在自己單位内部發行,那受限範圍就小了很多。

  而不要刊号,自己私自發行,則會被視為非法出版物。

  就算有康紅輝的幫忙,蘇安準備的資質審核還是不符合,後面還費了不小功夫,由康紅輝出面拉線,蘇安把一家現有經營不善的雜志收購控制了,總算是拿到了合法的運營資質。

  投進去的資金,比自己預期的多了好幾倍。

  第一個困難克服後,後面的事情就順利多了,陸陸續續的開始有投稿的信件發過來。

  時間飛逝,一個學期又過去了。

  因為正是創辦期刊的關鍵時刻,蘇安給家裡打了電話,說暑假暫時不回去了。

  王小翠雖然操心,但知道蘇安這是幹正事,她要是插手的太多,可能會影響蘇安的事業,隻能在電話裡面叮囑她注意身體,注意安全,按時吃飯,有空多往家裡打電話。

  蘇安手中的人馬也組建了起來,原報社有兩個員工蘇安留下了,一個主負責攝影的許國亮,還有一個是會計唐姐,兩人還另外兼職着排版和編輯,再加上勤工儉學的陳文德,還有跟着蘇安跑的江麗萍,一共五個人的隊伍就拉起來了。

  蘇安帶着大夥跑了一個多月,又是談渠道,又是找合作的印刷單位,又是走訪,又是開會選稿,定價,一夥人都累的夠嗆。

  她下了決心,第一期要制造大爆點,一定要将《在外》一炮就打響。

  終于,八月中旬,蘇安傾盡心血的期刊雜志《在外》第一期上架,定價6毛6一本。

  因為定位精準,戰績非常喜人,發行的5萬冊,上架便銷售一空。

  其中雜志上刊登的一個短篇《夜深了,海邊有一個人》,描寫的農民工青年進城後的艱苦掙紮,引起了衆多底層打工者的共鳴。

  第一期一發行後,《在外》成為了不少打工者的精神糧食。

  在城市的各個角落,蹲廁所的捧着《在外》,吃飯的舉着《在外》,下班後躺在床上的盯着《在外》,昏暗路燈下看着《在外》,大家讨論,借閱,然後再次讨論。

  雜志社的來信來稿也快速的增加,第二期的題材很快就出來了。

  蘇安絲毫不敢松懈,第二期和前面一本一樣,層層把關,看讀者來信看的眼睛通紅,開會讨論研究第一期哪裡做的不到位,第二期要加入什麼元素。

  投入了大量精力後,第二期《在外》發行上架了,銷售暴漲到了12萬冊。

目錄
設置
手機
書架
書頁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