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水,越攪越混!
“阿曜,诏書我可以寫,但——”
沒有傳國玉玺啊。
當然,皇帝不是隻有玉玺一枚印章。
事實上,傳國玉玺并不經常被使用。
隻有類似傳位這種非常重要的情況,才會用玉玺。
有了加蓋傳國玉玺诏書的傳位诏書,就能證明皇帝的合法性。
一旦皇帝名正言順了,那就可以使用皇帝自己的印信。
皇帝的印信也不止一個,比如行玺、信玺和之玺。
大盛朝沿襲舊制,皇帝也有數枚神玺。
比如元安帝,除了傳國玉玺,還有六枚玉玺。
其中有兩枚用的最為頻繁——
一枚“皇帝行玺”,用來發布诏令,冊封爵位、官員等。
一枚“皇帝信玺”,用以征召大臣、調兵遣将。
現在沈繼當了皇帝,他也有了屬于自己的皇帝行玺、皇帝信玺。
按照大盛的規制,沈繼征召節度使帶兵進京勤王,可以用皇帝信玺。
可問題是,沈繼這個皇位,得來得有些蹊跷。
大盛王朝也陷入了烽火四起的亂世,所謂的皇帝六玺都不頂用了。
還是傳國玉玺最具威信。
所以,為了能夠成功調來馮龜年及其麾下的大軍,最好還是用加蓋傳國玉玺的诏書。
沈繼攤手,無奈地表示:“阿曜,這個我是真沒有!”
阿史那曜定定地看着沈繼,見他的眼睛裡始終都有着單純的無奈。
他便勾了勾唇角,“我知道,你已經說過很多遍了,還發了毒誓。”
沈繼為了讓他阿史那曜相信,更是說出了還有一股勢力的猜測。
表面上,阿史那曜相信了沈繼,并真的因為這個猜測,留在了京城。
但,多疑是上位者的基礎特質。
在沒有找到寶物之前,阿史那曜始終都對沈繼有懷疑。
隻是,這種事兒,自己心裡知道就好,沒必要說破。
當前情況下,阿史那曜還需要沈繼這個傀儡。
尤其是姜硯池的來信,信中提到了安西節度使馮龜年。
阿史那曜猛然想起,大盛朝,不是隻有似阿史那雄等擁兵自重的軍閥,還有如同馮龜年一樣忠君愛國的良将。
他們都是節度使,他們手裡都有數萬精兵。
沈繼呢,有了一道傳位诏書,他就是大盛朝名正言順的皇帝。
馮龜年等還忠誠于大盛朝的節度使們,就會繼續效忠沈繼。
反觀他阿史那曜,雖然是實際上的京城主導者,是沈繼幕後的主人。
但,他一不姓沈,二沒有傳位诏書,他就隻是個“權臣”。
名不正言不順,他就無法調動馮龜年等悍将。
“……也罷,先度過這一劫。”
“引來馮龜年的安西軍,驅逐西洲軍,到時候,再想辦法……”
阿史那曜不想受制于突厥人,便隻能先繼續哄着沈繼。
“其實,沈繼還是比突厥王好應付。”
這厮就是個胸無大志的纨绔。
隻要好吃好喝有美人,他就能安分守己。
突厥王可就沒有這麼好打發了。
一萬鐵騎啊,放進來容易,趕出去,可就難喽!
這般想着,阿史那曜心底最後一絲不甘也消失了。
他不再糾結傳國玉玺的事兒,也不會繼續為難、逼迫沈繼。
此時此刻,阿史那曜還要主動幫沈繼想辦法。
“那寶物,暫時不在皇宮,那就造一個!”
傳國玉玺說起來神奇,實則也就是一方印信。
不說沈繼這個皇帝親侄子了,就是阿史那曜,作為京中數二數三的頂級纨绔,也是見過傳國玉玺的。
知道樣子,就能仿造。
找個将作監的工匠,都不用玉石,給個蘿蔔,就能刻一個。
沈繼聽到如此簡單粗暴的辦法,整個人都被驚呆了:“哈?造一個?”
萬一被看出來了呢?
假的就是假的啊。
阿史那曜卻笑了,“不,馮龜年不會在意是真還是假。”
都是官場上的老狐狸,誰還不知道裡面的貓膩?
真與假,從來都不重要。
重要的是,馮龜年知道中原大亂,肯定不會傻站着圍觀。
但,他是忠臣良将,他要出兵,就必須“師出有名”。
有一道來自京城的诏書,一路通過朝廷的驿站,八百裡加急地送到了安西。
馮龜年就能夠正大光明的率領大軍殺向京城。
所以,就算馮龜年知道沈繼這個皇帝有點兒“得位不正”,就算他看出诏書上的印記是假的,他都不會在意。
沈繼:……啊,還能這樣?
明知道是假的,都不會追究,反而将錯就錯?
馮龜年不是忠臣良将嗎?
當年還因為彈劾阿史那雄,被元安帝訓斥。
現在阿史那曜卻又這般說——
一時間,沈繼都有些迷茫。
看到沈繼還是一副“單蠢”的樣子,阿史那曜眼底再次閃過一抹輕笑。
蠢一些最好,阿史那曜也能多留他一段時間。
若是沈繼太過精明,阿史那曜反倒會心生忌憚,繼而殺之而後快。
“好了,放心吧,這件事,我來辦!”
阿史那曜擺擺手,随意的對沈繼說道。
“阿曜,幸好有你!”
沈繼一臉的慶幸,仿佛真的為有阿史那曜這麼一個“好兄弟”而高興、驕傲。
待離開節度使府,回到禦辇,沈繼的笑容才慢慢消失。
“……一個個的,都是豎子!”
姜硯池也好,阿史那曜也罷,都不是什麼好東西。
尤其是姜硯池,表面上,他似乎幫了自己。
引來一個馮龜年,讓阿史那曜意識到他這個傀儡皇帝還是有些作用的。
有作用的人,就能活得久一些。
但,事實上呢,姜硯池這瘋子,一定不安好心。
“隻是,這不太像姜二十一的風格啊。”
從小到大,姜硯池都不是什麼好脾氣的人。
能動手絕不動嘴。
他還因為天生頭疾,最讨厭動腦子。
如今,為何會如此大費周章,連遠在京城的沈繼,都被他算計進來。
……
“把馮龜年等幾位節度使扯進來,當然是為了把水攪渾啊。”
水混了,才好摸魚。
姜硯池不太愛動腦子,并不意味他沒有腦子。
當他不再遭受頭疼折磨的時候,當他見到自家小公主如此興緻勃勃的時候,也就愈發想把這件事搞得更大些。
人多了,才會熱鬧!
熱鬧了,小公主才會更盡興。
姜硯池手裡把玩着幾枚棋子,嘴邊噙着一抹清冷的笑,淡淡說道:“下一步,散關!”